Honda Insight(2006年型)<br/>混能拓荒者 - FEATURES - TopGear

ADVERTISEMENT

FEATURES

Honda Insight(2006年型)
混能拓荒者

Top Gear Team Published: 09 Oct 2020

本田作為汽車生產商的地位獨特,其中在革新方面尤其影響深遠。

WORDS: 金子 浩久 / PICTURES: 田丸 瑞穗 / TRANSLATION: 齋寫樂

相信沒有汽車生產商像本田一樣,車迷對品牌懷着很大期望,期望本田推出令人大開眼界同時驚嘆的新技術。

筆者自18歲考取駕駛執照後,買第一部易手車是初代Civic。80年代中期受年輕人歡迎的有豐田Celica、日產Skyline、萬事得Savanna RX-3等雙門跑車,因為易手車售價相宜,市面貨源充足,當其時還未有小型van呢。筆者天生較高大,覺得Celica和Skyline等是縮小版的美國車,選擇這些會甚為孩子氣。對比之下,Civic內外設計簡潔,比起注重動力性能,它更關注隨心操控的合理性,有點歐洲成年人的味道。當時不少人與筆者想法相同,Civic在市場大熱,其他車廠亦爭相仿傚。

軚盤更換成S2000用的真皮製品

本田的革新能夠正中目標,不單止因為汽車本身受歡迎,還有它開創了前所未有的車型。Civic憑前輪驅動及揭背設計,以簡單而合理實用的姿態,開拓了新市場。當時日本的實用車有豐田Corolla和日產Sunny等,都是Crown和Cedric等大型車的縮細版三廂型房車。Civic主張的是不循規蹈矩,要成為充實自己及家人生活的日常工具,提倡這種汽車生活風格可謂前所未有。如果想起其後的Accord 及初代Odyssey等,應該更容易明白及同意「本田的熱賣法則」吧?然而,本田不僅注重熱賣的車,筆者認為反而銷情不好的車同樣隱約可見本田特質及魅力,大家有同感嗎?正如初代Insight,雖然現正生產第三代Insight是四門房車,可是初代以至於第二、三代的成品卻迥然不同。

佐藤琢磨的簽名在此,可不是小朋友的塗鴉啊。

本田車迷山田拓馬擁有2006年款初代Insight之外,還有CR-X和GB250電單車等,對於本田的魅力他有以下意見:「做其他品牌不做的事,是勇於挑戰的態度。」山田在22歲時買Insight上班代步。「有本田風格同時耗油量低。」初代Insight針對減重及提升空氣動力特性,透過混合動力系統旨在提高燃油效率,1999年發表實現世界最高水準的35km/L。減重方面,採用鋁製車身及車架、擋泥板等則用樹脂製品,因此這款CVT版只重850kg,如果是五速棍波版更輕,只有820kg。空氣動力特性方面,風阻系數只有Cd 0.25。只看外觀亦可以明白,愈向車尾愈收窄、深藏的前輪口與半覆蓋的後輪等都別具特色。

排氣量995c.c.的三汽缸引擎以水平角度安裝
儀表板的資訊排列得井井有條,一目了然。

本田率先使用的混能系統甚為簡單,與複雜的Toyota Prius形成強烈對比。Prius的引擎是對應情況時開時停,而Insight的1公升三汽缸引擎則時刻運作,並以電力摩打輔助驅動。初期本田的混能系統有「IMA」(Integrated Motor Assist)之稱,與現時第三代Insight的「i-MMD」(Intelligent Multi-Mode Drive)概念剛好相反。i-MMD擁有兩個摩打,很多情況都只用摩打產生動力,引擎只在加速等必要情況才啟動。從引擎為主體的IMA到摩打為主體的i-MMD,產生很大變化。初代Insight的設計獨特性達到偏執的程度,對於要達到提升燃油效率目標,看來管理階層向開發團隊下放了無限權力及預算,全力放手研發,這種勇氣正是本田的魅力之一。山田引證Insight實際油耗為20km/L:「成績令我很滿意,更曾試過24km/L。」每天上班單程行走34km,週六及日遠行,所以油耗甚為重要。

覆蓋後輪的部分,專為抑制後輪轉動所引起的湍流。
山田更換電池時,用箱頭筆手寫「H29年8月27日更換」。

山田經常到賽車場觀賽,去過本田主場Twin Ring Motegi或Fuji Speedway等觀看Super GT錦標賽。「因為父親亦愛賽車,我讀小學三年級時,已經帶我踏足賽道。」他父親開Honda Beat,兩父子都是本田車迷。他是在美國參加IndyCar Series車手佐藤琢磨的支持者,Insight的門邊有他的簽名。「去過Twin Ring Motegi舉辦的Indy Japan Motegi賽車為琢磨參賽打氣,他長期在F1及IndyCar Series比賽,曾經勝出賽事,希望他繼續有所突破!」Twin Ring Motegi設有Honda Collection Hall博物館,展示創業以來的汽車與電單車。他很喜歡Collection Hall,曾觀摩過很多次,展品有60年代席捲全球電單車世界大獎賽的多部戰車和F1賽車等,當然還展示所有生產過的汽車,是本田車迷的朝聖地。

汽車目錄記載了鋁製底盤及車身等細節

當年山田以28萬日圓買入Insight,是合理的市場價。起動電池狀態不良必須更換,電池售價30萬日圓,比車價貴。「放任壞電池不管,不只起動時動力不足,引擎轉速時快時慢,行車亦不暢順。」
從實際行車可感受到車身的輕巧。「在街道左穿右插行走,車輕連繫着轉向的靈活度,甚至能夠輕快行走山路,實在舒暢。」筆者有機會坐車,享受到車體細小的輕快感。「這點不是人人都知道,其實它的軚盤操控容易又便利。」確實如此,而且迴旋半徑數字細,進一步提升了實用性。試想像如果過分追求空氣動力和輕量化,而犧牲了軚盤的轉向角度,一樣會顯得不便。初代Insight對應日常實用性果然很出色。「雖然這部車每天都使用,但沒有因此而感到沉悶。不過CVT波箱始終是它的弱點,其震動頗多,駕駛時必須小心奕奕。」

筆者接觸久違了的初代Insight,重新感受它的魅力。開發者革新的意圖及明確的目標,化成了扎實的產品。希望車廠保持這種創新的勇氣,用20年累積的新的技術與材料,重新推出Insight吧。

初代Insight之後,沿用Insight的名字轉過兩次款式,每次從外形到概念都有很大轉變。無論好與壞,都是本田的特色。

【相關影片】Honda Collection Hall – Honda Insight 1999

 

原文來自《TopGear極速誌》 2020年6月 第141期

Honda Insight規格
引擎:995c.c. 直三
馬力:70ps/5,700rpm
馬達馬力:9.2kW/2,000rpm
傳動:前輪驅動 CVT
極速:180km/h
體積:3,940 x 1,695 x 1,355mm
重量:850kg

相關文章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