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馬M是怎樣煉成的 - FEATURES - TopGear

ADVERTISEMENT

FEATURES

寶馬M是怎樣煉成的

Top Gear Team Published: 31 Oct 2018

這個「M」字,好可能是世界上最強悍的英文字母。

WORDS: LUBY CHOW

喜歡車的朋友應該知道BMW M是高性能跑房車的代名詞,與賽車更有着打風打唔甩的關係。配得上M字牌頭的,都是落得場跑得街的戰車,情況就如Mercedes-AMG和Audi RS。不過,BMW M背後代表甚麼精神?BMW M GmbH如何誕生?故事從1970年代說起……

BMW Motorsport GmbH剛成立時的第一代廠徽。

70年代初是寶馬的新時代。由於60年代推出的一系列新車如BMW 1800 TI和2000TI等多款02 Series大受歡迎,加上寶馬成為F2方程式賽車引擎供應商,市場上對寶馬高性能動力裝置需求極大,於是在1972年成立BMW Motorsport GmbH(BMW M GmbH前身),將先前只有八個人的賽車部門併入其中。當時最初員工只有35人,負責執掌全新團隊的Jochen Neerpasch在此之前曾是保時捷職業車手及福特車隊經理,一上任旋即吸引許多車手加入其車隊。

1972年BMW Motorsport GmbH剛成立的部門主管Jochen Neerpasch(左三)與當時的廠隊車手合照。

1973年是關鍵的一年。Motorsport GmbH成立後最重要的第一個項目是以3.0 CS(E9)為基礎,打造出專為歐洲跑車錦標賽而生的3.0 CSL。「L」不是粗口,也不是現在所謂長陣版,而是偷輕的意思,車門和頭尾冚以鋁合金製成,車內裝飾和隔音設備能拿掉的全部無得留低,車重僅1,092kg,重點是搭載特別開發的3,340c.c.直六引擎,可輸出360匹最大馬力。

第一部M部門製作的廠車3.0 CSL(E9)。

新車首次採用招牌藍紫紅三色間條設計,即今日大家熟悉的BMW M標誌,也是第一部寶馬M賽車。此車投入國際賽事立即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,先在紐布靈的高性能跑車格蘭披治初試牛刀,繼而於1973至1979年六度取得歐洲房車錦標賽年度冠軍,並多次在耐力賽奪冠,包括Sebring 12 hours(1975年)、Daytona 24 hours(1976年),以及三次取得勒芒大賽分組勝利(1973年、1974年、1977年)。

1973年型3.0 CSL街車追加空力套件,又有Batmobile蝙蝠車之稱。

自此,Motorsport GmbH大部分時間集中火力生產賽車,例如Group 5賽事的320 Turbo。同時,由於車迷期望日常生活可以用到M Power,辣版5系如530、533i和M535i相繼誕生,逐漸建立起BMW M高性能的形象。

1980年推出的M535i是第一款配有M三色條紋車章的車款。

Motorsport GmbH的下一個大Project,就是首次專為賽車而打造新型號,即大名鼎鼎的BMW M1。此車設計工作由喬治亞羅負責,生產則交給林寶堅尼,搭載直六引擎,可輸出277匹馬力,是史上第一部以M為名的量產街車,也是第一部MR配置的寶馬。產量依當時國際汽車聯盟FIA Group 4賽例要求,兩年時間內生產至少400部參賽車輛。

街道版M1的量產工作原本交給林寶堅尼,後因該公司財務問題,寶馬轉而將生產工作交給位於斯圖加特的Baur。

1978年,M1於巴黎車展首度亮相。可惜林寶堅尼因財務危機公司破產,造成M1的生產計畫延遲,賽車雖已造好,卻無法符合FIA賽例,禁止落場。面對一波三折的困境,M部門主管Neerpasch只好另想出路,結果決定舉辦M1 ProCar Series統一規格錦標賽,直六引擎調校至470匹,極速超過300km/h。賽事雖只辦了兩屆便告吹,但M1賽車的高性能形象卻深入人心。

1978年為投入Group 4賽車而開發的M1賽車版,也就是後來的M1 ProCar。

有見及此,Motorsport GmbH於1984年順勢將M1的六汽缸引擎移植到「親生兄弟」M635CSi Coupe和「披羊皮的狼」M5(E28)身上,結果引起車壇高度關注,尤其是當時最快的房車M5,馬力比普通版518i多近三倍,達286匹,創造了「行政主管跑車」。

將M1的直六引擎放進5系房車身上,造就了汽車史上最具代表性的「羊皮狼」M5。

1980年,Jochen Neerpasch已投入F1賽車引擎開發,但最後因F1參賽計劃與公司意見分歧而離開Motorsport GmbH,改由Dieter Stappert擔任部門總監,委任Paul Rosche為技術總監。Dieter重新評估這具寶馬F1引擎後覺得大有可為,說服公司參加F1,這具F1動力以1.5公升四汽缸引擎為基礎,配上16氣門技術和寶馬DME管理系統控制的turbo,最大馬力輸出800匹,供應的車隊包括Brabham和Arrows。

M1使用的M88/1引擎從3.0 CSL的M49引擎演變而來,小幅修改的M88/3用在第一代M5及M635CSi身上。

完成F1工作後,Motorsport GmbH把精力集中在房車賽事。1986年,雙門跑房車M3(E30)正式面世,最大馬力195匹,集跑車性能與駕駛樂趣於一身,至今依然被視為最成功的高性能房車之一。當時,為滿足Group A賽例要求,M3一年內必須量產5,000部街車,於是成為寶馬第一個賽車與量產車型同步發展的項目。M3接二連三奪得錦標冠軍,包括世界錦標賽、歐洲錦標賽及德國高性能房車錦標賽。

1986年為參賽而開發的M3,一開始只打算因應參賽車規範只打算生產5,000部,但最後總共製造出超過16,000部E30 M3。

接下來的幾年,第二代M5和M3相繼推出。隨着Motorsport GmbH業務拓展,「Motorsport」已不足以代表公司所有業務,於是在1993年更名為BMW M GmbH,涵蓋M高性能車、Individual客製服務及Driver Training駕駛者培訓業務。

E30 M3賽車以Group A技術規範所開發,另外還有技術層面更高的DTM版。

自創立至今,BMW M的精神繼續是維持追求高性能表現和高度實用性,以及一種不妥協的個性、講求操控樂趣的初衷之外,亦不斷推出新技術,當中包括序列式自手排變速箱SMG、為麥拿侖F1供應6.1公升V12引擎並贏得1995年勒芒冠軍,以及推出更多樣化的經典跑車,例如肌肉型孖生兄弟M Roadster和M coupe、M3 CSL(E46)、F1引擎衍生而來的V10引擎M5和M6,以及把M精神帶入X系。去到2010年,M GmbH發表1 Series M Coupe,採用直六M TwinPower Turbo直噴引擎,輸出340匹馬力,之後的新世代M車款如M5、M6及M3/M4也陸續採用渦輪增壓引擎,透過這些高性能車款展現BMW M跑車基因及駕駛熱情。


一眼看懂「M」歷史

1972―BMW Motorsport GmbH(BMW M GmbH前身)成立,將賽車部門併入其中。
1973―第一項作品BMW 3.0 CSL面世,首次配上早期三色條紋M標誌。
CSL―意思為Coupe Sport Lightweight,一言記之曰「輕」。
6年贏6次歐洲高性能房車錦標賽冠軍。
1976―推出BMW Driving Experience,提供駕駛培訓及體驗課程。
1978―M1巴黎車展亮相,成為史上第一部量產M街車。
設計源自1972年的BMW Turbo,全球僅打造兩部原型車。
最大馬力輸出277匹。
共生產453部,當中有20部為ProCar賽車版。
1980―BMW Motorsport展開F1計畫。
研發自家F1 turbo引擎,馬力高達1,280hp。
1985―初代M5誕生,為當時最快房車。
1986―首代M3推出,賽車及量產車型同步發展。
1993―BMW Motorsport GmbH更名為BMW M GmbH。
1997―首推BMW M Roadster和SMG變速箱。
2008―BMW M售出第300,000部M車。
2009―M第一次出現在X系,X5 M和X6 M身上。
2011―BMW M GmbH慶祝40週年紀念。


關於BMW M的二三事

1. BMW M的「M」字源自BMW Motorsport。
2. 招牌藍紫紅三色間條,藍色代表巴伐利亞州,紅色代表與M合作賽車的美國油公司Texaco,中間的紫色就是兩者結合協作的意思。
3. BMW Motorsport GmbH剛成立時只有35名員工,現已超過十倍增長。
4. BMW Driving Experience是寶馬的駕駛學校,教你用M車進行賽道GT訓練、冰面訓練、飄移訓練和紐布靈訓練等。
5. BMW Individual服務讓車主個人化獨一無二的座駕,例如特別車色和訂製選配項目,由BMW M GmbH負責。
6. 此M不同彼M。純種M車是M3和M5之類,「半」M車如M140i和M40i是系列中的M Performance頂級版,而M Sport系列則是一般的BMW運動化選配套件。
7. 目前,本港現時供應的M車包括M2 Coupe、M3 Sedan、M4 Coupe、M5 Sedan、M6 Gran Coupe和X6 M。

 

相關文章

最新文章